歡迎您訪問揚州派德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網站!
全國統一銷售熱線:13805253996 企業郵箱
發布時間:2021-06-08
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僅面臨著跨國企業的猛烈沖擊和國內企業間同質化的激烈競爭,還有上游原料成本的擠壓以及下游主機及經銷商不斷提高的產品質量標準。
而我國大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現狀卻是專業化水平低,產品開發能力弱。絕大多數零部件企業不具備產品開發能力,產品開發主要依靠主機廠,難以適應整車更新換代的要求,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較低。由此,使得企業在不斷上漲的成本壓力下并不能有效的得到傳導,迫使企業收益水平不斷下降。
面臨當前困境,積極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便成為目前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汽車核心零部件中,附加值較高的主要有:發動機的進排氣門、發動機連桿、變速箱齒輪中的同步器錐環和油泵主從動齒輪等。而這些零部件中,主流的核心技術,便是粉末冶金技術。如:連桿是發動機上的重要零件,許多引進車型圖紙上都規定有連桿的疲勞試驗負荷,并要求在該負荷下的疲勞周次達到500萬以上。而國內汽車發動機連桿大多采用的鍛鋼連桿和鑄造連桿疲勞周次要達到50萬以上是很困難的,因為連桿的工字筋部位均不經切削加工,細小的缺陷對連桿的疲勞壽命影響較大。而國外主流連桿主要采用粉末鍛造,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別克轎車,德國寶馬公司BMW、GNK Sintermetals公司制造的連桿抗拉強度甚至達到了1041MPa。因此,要想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當務之急必須謀動粉末冶金技術發展,以此為突破點增強國內零部件業已衰弱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汽車市場加速增長,粉末冶金技術市場潛力凸現
近幾年,中國汽車業一直保持高速發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07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445.67萬輛和437.38萬輛,同比增長22.36%和23.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國,第三大汽車生產國,第一大汽車潛在市場。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零部件市場的快速發展。200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達4035億元。據預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國內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我國粉末冶金工業由于長期缺乏數量較大和附加值較高的零件需求,沒有機會讓粉末冶金行業發揮它特有的優勢。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用于汽車和摩托車工業的粉末冶金零件按質量計算在10年間幾乎翻了一番。而用于附加值較低的農機工業粉末冶金零件則幾乎減少一半?梢,高附加值的粉末冶金零件正逐步向汽車領域轉移。據中國通用機械零部件協會粉末冶金分會報告,2006年中國粉末冶金零件及制品的產量增加了17.5%,達到約88000t。統計的產品類別包括鐵銅基粉末冶金零件、含油軸承以及摩擦材料。其中汽車市場粉末冶金零件用量約為32000t,占37%,增長了28%;電動工具市場增長29%。
未來我國汽車粉末冶金零件產品市場潛力將呈井噴增長。據資料顯示,發達國家汽車制造業粉末冶金制品的用量占其粉末冶金制品總產量的絕大多數,如美國占90%,歐洲為80%,而我國目前尚不足40%。歐洲平均每輛汽車的粉末冶金制品使用量是14kg,日本為16kg,美國已達到19.5kg以上,預計未來幾年可能達到22kg,而我國目前平均每輛汽車粉末冶金制品的用量卻只有5kg左右。如果按年產500萬輛車計算,我國全年汽車零件用鋼鐵粉末約2.5萬噸左右,如果我國每輛汽車粉末冶金制品的用量達到歐洲水平,加上保有量汽車粉末冶金零件的更換,那么僅此一項的鋼鐵粉末就需要近10萬噸,是當前粉末冶金總需求量的1.25倍。
把握機遇,利用自身優勢突破我國汽車零部件困局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需求將加速增長。與此同時,汽車產業鏈全球化的采購系已經形成,帶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商機顯而易見。然而,我們是否能夠握當前機遇,不僅是我國汽車零部行業突破當前困局的機遇,更是產業升級的契機。因此,充分利用自身勢,揚長補短是產業突破困局的必手段。
雖然,當前我國的粉末冶金技術水平相對國外發達國家依然有著不小的距離。但由于我國擁有原料供給的區域優勢,作為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基礎,依然有較強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粉末冶金制品行業也呈加速發展(主要集中在東部及沿海地區),東部和沿海地區的年產量增長幅度均在10%以上。以山東為例,該省的生產企業由于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技術,生產高強度、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把粉末冶金制品的質量、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粉末注射成型、粉末鍛造、納米技術、精細陶瓷等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提高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行業體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已有各類粉末冶金企業40多家,產品應用各個領域。
最后在擁有區域優勢的同時,建立產業基地,形成基地集群效應,從而實現市場和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同時,在行業內部合理分工,逐步形成分工明確的縱向多層次有機整體,依托國內市場發展制造能力,再通過國際合作迅速提升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并且通過國際合作所獲得的企業在未來發展中的資本、技術、產品和管理的支撐,進入國際合作伙伴的配套體系和融人全球采購體系,突破當前產業困局。